湖北联盟
|
共产党员网
|
返回联盟首页

湖 北 省 党 建 网 群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党史博览

革命意志 战斗精神

来源:学习时报  |  发布时间:2019-09-18 14:33:00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碑是为纪念在三河坝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笔枝尾山。碑文如下:

  “八一”起义军一部和大埔等处人民,在三河坝地区坚决抗击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广东军阀、广西军阀的进攻,激战数昼夜,歼灭敌人一部,给敌人沉重打击。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进行的千千万万次英勇战斗中的一次。在这次战斗中,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参谋处长游步仁同志、第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同志和几百个中国人民优秀儿女光荣牺牲。我们与烈士诀别已经有三十六年又二个月了,但是烈士们的坚强革命意志,勇敢战斗精神无时无刻不鼓舞着我们前进,无时无刻不鞭策着我们前进。 

  烈士们精神不死,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周士弟撰写并书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碑文回顾了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一部在三河坝与敌血战的情况,阐述了立碑纪念的缘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

  始建于1963年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碑,呈四方形,占地面积716平方米。碑高15米、宽4米,用35种规格的356块密纹花岗岩石砌成。碑身正面镌刻着朱德题写的碑名——“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碑,为正楷鎏金字。碑座上刻有开国上将、时任起义军第25师师长周士第撰写的碑文。碑坐立在平台中间,上平台长8.4米、宽12.4米,下平台长35米、宽25米,全部用花岗岩石条铺成,平台外沿周围竖立石栏杆。碑左侧有纪念亭,右侧有长廊。

  (二)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根据中共中央的原定计划,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准备恢复革命大本营。这是一条艰辛而曲折的道路。起义军指战员顶着烈日跋山涉水,沿途不断与国民党追兵作战。9月22日,按照前委决定,起义军执行分兵计划:周恩来、贺龙、叶挺率主力由大埔乘船,直奔潮汕;朱德率第25师和第9军教育团,留守三河坝。这就是军史上著名的“三河坝分兵”。

  10月1日,朱德在获悉敌人已进占梅县、正向三河坝扑来的消息后,立即做出渡过韩江移师对岸布防的决定。2日晚,敌军乘夜偷渡,遭起义军半渡而击。3日又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数次强渡,均被击退。4日,敌军趁着浓雾实施多路进攻,并以一部从下游渡江,迂回包抄。起义军奋起抗击,予敌以大量杀伤。无奈敌众我寡,多处阵地失守,陷于三面包围之中。当晚,朱德下达突围命令,于6日抵达饶平以北的茂芝。此时,进军潮汕地区的起义军主力遭到失败。在朱德等人的率领下,起义军余部历经艰辛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开国上将萧克所评价的: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亦将重写。

  (三)

  三河坝战役中,以朱德为代表的南昌起义军将士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所展现出的理想信念、大局意识、战略战术和战斗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给人以启迪。

  一是忠贞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从朱德身上,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朱德早年从军,浴血拼杀,官至滇军少将旅长,足以尽享荣华富贵,却无法实现救国救民愿望,内心无比的苦闷与彷徨。在找到马克思主义后,便义无反顾地抛弃高官厚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三河坝战役后,由于南下主力失利,朱德所率部队成为孤军,随时有被敌围歼的危险。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转战赣南途中,严酷的斗争现实令意志不坚定的人产生动摇,有的不辞而别,有的叛变投敌。就在部队濒临溃散的危急关头,朱德站了出来,力挽狂澜,表示:要革命的跟我走;不愿继续奋斗的可以回家,不勉强。只要有十支八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在陈毅、王尔琢等人的支持下,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扭转了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

  二是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勇于担当就是能挑重担,敢于负责。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行动。在挑战面前、危机之中,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担当,既是考验,也是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体现。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围绕中心任务认识大局、把握大局、顾全大局。三河坝战役中,起义军不足四千,面对的是蒋介石嫡系钱大钧部近两万人。在敌我兵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无疑是艰难而无畏的决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革命大局面前,朱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地担当重任。战役打响前,他召开全体官兵大会,亲自作动员,号召官兵们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之敌,指出坚守三河坝的意义就是牵制敌人,为主力南下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扬长避短、力争主动。三河坝是个只有10平方公里的小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在境内交汇而得名。朱德十分清楚:起义军前为滚滚东逝的江水,后有步步紧逼的敌军,死打硬拼肯定行不通。为最大可能地拖住敌人,给主力南下争取宝贵时间,就要充分利用地形,发挥近战优势,以克服火力弱、弹药匮乏的困难。为此主动放弃三河坝镇,避免了背水结阵的危险,并按《孙子兵法》“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对强渡之敌实施半渡而击。在血战三天后起义军弹尽人疲,而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小,朱德并没有机械地等待前委的撤退命令,果断下令“次第掩护,逐步撤退”,从而保存了革命火种。

  四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军无精神不胜,国无精神不强。具有战斗精神的军队,往往可以先声夺人、不战自威,令对手闻风丧胆、不战而溃。三河坝战役中,起义军在既无火炮又无后援,甚至连子弹、手榴弹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与五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拼杀,伤亡近千人。梅子岽战斗中,师参谋处长游步仁腹部中弹,被抬下战场后壮烈牺牲;笔枝尾山争夺战中,敌我反复拉锯,阵地数度易手,75团团长孙一中、连长许光达等指挥员身负重伤;突围中,黄埔一期生、74团团长孙树成冲锋在前,用生命为部队杀出一条血路;断后的75团3营面对蜂拥而至的敌军,营长蔡晴川和他的战友们战至弹尽粮绝,最后拿起空枪、石块与敌肉搏,充分展现了勇往直前、敢打必胜、令敌胆寒的血性。

相关资讯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