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联盟
|
共产党员网
|
返回联盟首页

湖 北 省 党 建 网 群

先进典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先进典型

寻找工匠家族的遗传密码

来源: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  发布时间:2017-03-30 09:16:00

      

  “每人都有一抽屉的荣誉,各种奖章、奖状。”多年过去了,徐立平的妻子梁远珍仍然记得打开公公婆婆抽屉时的震撼,公公是一名司机,竟然有一个二等功和一个三等功荣誉。婆婆也有两个三等功奖状。

  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上个世纪80年代末,徐立平和弟弟妹妹陆续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航二代”。工作中,哥俩继承了父辈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在自己岗位上取得傲人的业绩。徐立平成了“航天一把刀”,弟弟也当上了高级技师。

  父辈:我为祖国献青春 

  吃苦耐劳,不能丢掉的品质 

  上个世纪60年代,徐立平的父母,响应党中央号召,辗转四川、内蒙和陕西,克服种种困难,把青春奉献给了我国战略战术导弹和火箭固体发动机研制。

  两名航天人,同大多数同行一样,来自五湖四海,在封闭的工作生活圈子里,偶然又必然地走到了一起,开启了这个工匠家族基因的酝酿。1968年,徐立平出生;1970年,徐凡平出生;1973年,徐艳平出生。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是四川泸州人,同徐立平一样,19岁参加工作,成为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我是浇筑推进剂的,也很危险,只能小心,再小心。”72岁的温荣书回忆说,刚上班没多久,就出了一次事故,一名同事的整个手指都烧掉了,耳朵也烧没了,面目全非。

  那个时候,年轻人争着到危险岗位去,是一种光荣。温荣书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没有被危险吓到,工作中,想着各种方法规避危险,用智慧把事故可能性降到了零。

  在徐立平兄妹三人的印象中,母亲的话很少,但只要说话就很有分量。弟弟徐凡平烧伤了,她鼓励儿子:坚强起来。徐立平腰椎压迫神经不能走路,她鼓励说:自己练,否则就真走不了路了。

  母亲虽然表面刚强,但内心比谁都担心孩子们的安危。梁远珍说,经常有一些小动静、小闷响,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婆婆的电话就来了。

  徐立平的父亲徐桂林是江苏溧阳人。曾经是一名汽车兵,转业后分配到航天四院,先后开过卡车、装载车和小车等多种车型。1970年,他接到运输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火箭末级发动机赴京做振动实验,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圆满完成任务,荣获个人三等功。随后,又因工作出色,荣获个人二等功。

  “不带故障出车,不留故障过夜。”这是徐桂林的工作原则。他说,不管什么车,车的外表天天要擦洗,引擎也要擦干净,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故障,才能保证任务来了不耽搁。

  那个年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面临重重挑战。大家没有退缩,反而在艰苦的条件下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品质。

  徐桂林仍然记得一声令下,一个礼拜内,研究所从四川搬到内蒙古的情景。当时,没有房子,就住在窝棚或者借住在老乡家,没有食堂,饭吃着吃着就冻住了。最难的是没有工具和仪器设备,还要正常生产。“大家要冒着随时会燃烧、爆炸的危险,在农民加工粮食的石碾盘上碾磨化学材料。”

  “碰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战胜他。”徐桂林经常告诫三个子女,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认真、端正的态度,是干不好活的”。

  哥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踏实干事,平凡人的成才秘籍 

  徐氏三兄妹在父母的熏陶下,慢慢成长起来。他们追随父母的脚印走上了航天道路,又自觉不自觉地传承了父辈们刻在骨子里的航天精神:吃苦、战斗、攻关、奉献。如今,一大家子,三代11口人,除了3个孩子,都在为航天事业做着贡献。

  徐凡平是航天科技四院43所碳素制品高温处理工,也是高级技师。谈起自己的成才路,他幽默的说:“我的名字倒过来,就是‘平凡’。”

  “二哥出过事,60%的皮肤被烧伤!”徐艳平说,当时把大家吓坏了,可家里没一个人说过泄气的话,后来二哥也挺过来了。

  “父母对我们三个影响很大。”徐艳平说,上班后,父母除了叮嘱:“注意安全”外,就是:“要坚持,别半途而废。”

  “老爷子那么多荣誉,对我的影响肯定大。”徐艳平的丈夫曹杰是徐桂林的岗位接班人,担任航天四院41所中天火箭防雹产品运输车队队长。他非常佩服岳父保持的28万公里无大修记录,也自觉不自觉践行着老爷子的工作原则。

  在徐立平家族,吃饭期间,11口人,除了客套寒暄外,大家讨论工作心得是常有的事。

  “你们班组怎么管理的?”“我该想什么办法做得更好?”徐艳平说,就像两个哥哥刚当上班组长时,动不动交流管理心得一样,经常谈论工作创意和灵感。

  “还亮绝活呢!”徐浩隽说,年夜饭上,大家也要比拼一番。倒杯酒都要搞技术比拼,故意把酒斟得“液面”比杯沿还高,就看谁不稳把酒洒出来。

  曹杰说,家庭氛围很好,固定周末聚餐,其乐融融。

  餐桌上,猪儿粑、土豆丝、蓝田饸饹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菜品小吃。原来,猪儿粑是徐立平母亲老家的小吃,土豆是父母在内蒙时期的主菜,蓝田饸饹是迁到陕西蓝田后,全家出山外出必吃的美食。

  “如今生活好了,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呢。”徐立平说,忆苦思甜,方能更好地出发;定期聚会,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

  “亲兄弟要常聚,过年都不聚的,亲情也就淡了。”徐立平说,自打儿子记事起,他就利用不同场合告诫儿子。

  小辈:踏着父辈的脚印前行 

  方法在手,我的未来我做主 

  小时候,徐浩隽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父母有误解。上小学一年级时,他就被父母送在寄宿学校,每个周末,才见一次。小学、初中、高中,只有妈妈陪着,渐渐地就对爸爸有了怨言。

  然而,2012年的一次拥抱化解了隔阂。

  在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建50周年,徐立平被评为50年来,最具影响力和感动航天四院的10个英雄群体和个人之一。徐浩隽亲临颁奖晚会,看完父亲工作的宣传片,他震撼了。当亲手把鲜花送到父亲手中时,触碰到父亲长满茧子的右手,第一次感觉到父亲的不易。与父亲拥抱时,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岸。

  那次拥抱后不久,徐浩隽同父亲进行了一次深谈,父亲勉励他:“我40岁还学编程呢,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好?”他也渐渐理解父亲的话:感兴趣的事,就大胆去干。干好一件事,就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儿子主意正,只要是对的事,都支持。”徐立平说,儿子读中学时,喜欢音乐,也喜欢计算机。觉得儿子说得对,选择计算机专业更适合他,便全力支持。

  “比高考一本高120分,可儿子要选王牌专业,就留到西安了。”梁远珍说,不强行为孩子选择道路。如今,大四读完了,小伙子有了新的目标:攻读“人工智能”研究生,将来亲手设计出能手工操作的智能机械,让父亲和战友远离危险。

  徐浩隽说,在整个家族中,大家都很认真,无论干什么,都能成功。爷爷退休前,车开得很棒。退休后,研究雕刻拐杖,经过几年的琢磨,也有模有样。奶奶生了一次大病后,竟然专心研究中医,在食补和药疗方面的知识很丰富,都快成专家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族的气场是强大的。

  徐艳平的女儿曹潇月虽然大学就读于普通二本学校—榆林学院新闻专业,但她并没有气馁,没有自我放弃。

  曹潇月说,舅舅们是榜样,用行动告诉她,选择喜欢的行业,就去大胆尝试。因此,自己从小喜欢动漫,也经常义务“cosplay”动漫人物,参加一些有关动漫的创意活动。现在长大了,想从事与动漫有关的工作。

  “孩子在自学日语,想出国深造。”徐艳平说,家人给了她榜样,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社会学专家说,从徐立平家族的非典型案例来看,这种融化在血液中的气质——航天人特有的家风,是沉淀在骨髓里的品格,是他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他们工作生活的格调,也是平凡家庭能人才辈出的“遗传密码”……

相关资讯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4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