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史资料 · 正文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八大红色苏区

冯传武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西苏区),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三大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崔琪、万涛、柳直荀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根据中央精神,带领广大军民,通过英勇卓绝的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其区域跨越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形成了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荆当远、巴兴归、松枝宜和洞庭湖特区等8块红色根据地,这些地区是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及以后成立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全盛时期,连游击区在内,牵延70余县,先后进占过监利、沔阳、潜江、石首、华容、南县、公安、桑植、鹤峰等县城。全区人口约370万人,主力红军累计3万余人,地方赤色武装累计约20万人,革命政权和农、工、青、妇组织都有很大发展。它地处华中腹地,威逼武汉、长沙等重要城市,及东西南北水陆交通要道,与鄂豫皖、湘鄂赣、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川东游击区和川陕根据地遥相呼应,相互配合,为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洪湖根据地
  洪湖革命根据地是湘鄂西苏区的中心,是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包括今天的洪湖、监利、沔阳、江陵、石首、公安、潜江、天门、京山、汉川、华容、汉阳、应城、云梦、孝感、南县、安乡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
  党的八七会议后,湖北省委抽派了大批干部,前往鄂中、鄂西地区,组织发动了洪湖地区的秋收起义,为创建工农红军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8年1月中旬,受中央委派前往湘西北发动武装斗争的贺龙、周逸群根据湖北省委的决定,抵达监利,组建了第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拉开了洪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序幕。
  1928年3月,湘鄂两省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暂趋缓和,转而联合起来向革命力量进攻,鄂中、鄂西一带的党组织遭敌破坏,省委巡视员关学参、鄂西特委书记张计储、石首中心县委书记李兆龙等10余人被捕牺牲。下旬,由湘鄂边转回石首的周逸群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赴沙市,会同原幸存成员,组建鄂西临时特委,并将特委机关迁往宜昌。7月上旬,湖北省委指示恢复鄂西特委,由周逸群、万涛分任正副书记,辖区扩大到湖南南(县)华(容)安(乡)地区,同时,兼管因鄂中特委负责人牺牲而与上级中断联系的监利、沔阳、天门、京山、汉川、潜江等县委。重组鄂西特委后,逐步形成城乡斗争高潮。到1928年底,在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白露湖等处开辟了一些小块的较为巩固的苏区和较大面积的游击区域。
  1929年3月6日至7日,鄂西特委在江陵沙岗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着重传达中共“六大”决议和中央的指示精神,确定鄂西区党的任务是大力发展游击战争,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创建赤色根据地。会后,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3县游击队合编为鄂西游击大队。游击大队在各地赤卫队配合下,利用江河湖汊交错、芦苇茂密的天然条件,展开游击战,集中进攻团防武装和国民党杂牌部队,使江(陵)石(首)监(利)沔(阳)华(容)等地苏区发展迅速。8月,鄂西游击大队扩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党代表,段德昌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9个中队共1000余人。鄂西游击总队成立后,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清剿”。到1929年夏秋,洪湖根据地初步形成,面积横亘数百里,普遍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
  1929年12月,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党代表,下辖3个纵队,共5000余人。1930年2月5日,遵照中央指示,独立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邝继勋先后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全军约7000余人。接着,红六军挥师东进,不断取得胜利,使江陵、石首、沔阳、监利、潜江苏区联成一片。4月,鄂西特委在石首调弦口召开江、石、沔、监、潜五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中,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崔琪任副主席。鄂西五县联县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洪湖根据地完全形成。
  1930年9月22日,贺龙率红二军团,在十万农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监利县城,使湘西鄂西联成一片。1930年9月24日,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在监利城召开联系会议,决定把鄂西特委扩大为湘鄂西特委,把鄂西五县联县政府扩大为湘鄂西联县政府。10月上旬,湘鄂西特委第一次紧急会议在监利城举行,宣告湘鄂西特委的成立。10月16日,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监利县城茶庵庙隆重召开,宣告湘鄂西联县政府成立。1931年3月27日,中央派夏曦来到监利,召集特委、联县工作人员和部队在监利桥市克塘村(特委、联县政府临时驻地)开会,宣布成立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西独立团。6月16日,中央分局、湘鄂西特委在瞿家湾召开扩大会议,成立湘鄂西临时省委,崔琪担任省委书记。12月11日,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周老嘴召开,产生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崔琪为主席。 1932年1月22日,湘鄂西省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周老嘴召开,产生了新的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形成了以周老嘴为红色首府,纵横50平方公里的三角红色区域。洪湖苏区已成为湘鄂西政治的中心,革命的中心,红色根据地的中。
  1932年夏,蒋介石在武汉组织了所谓“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部署了对苏维埃区域的第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主张攻打中心城市,放弃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再加上错误的“肃反”,使红军遭到了很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洪湖地区又严重缺粮,这就给红三军在洪湖地区坚持反“围剿”斗争造成了很大的困难。1932年8月11日,敌人分头推进,全力围攻洪湖苏区。8月31日,周老嘴失守;9月3日,中央分局、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瞿家湾被敌人占领。敌人进入洪湖地区后,进行灭绝人性的烧杀破坏,红军和苏区损失惨重。
  在强敌四面包围的情势下,红三军主力转移到钟祥、京山以北的大洪山一带,至10月中旬,其余部队也相继突围转移。湘鄂西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少数负责人各寻空隙突围。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率地方武装500余人向江南突围,进入洞庭湖区;省委书记杨光华突围赴上海。至此,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已不复存在,洪湖苏区丧失。
  二、湘鄂边根据地
  1928年3月上旬,贺龙、周逸群一行领导荆江两岸年关暴动后,到达桑植洪家关,联合贺龙亲友或旧部属领导的10几支互不辖属的派系武装,经过艰苦的教育,打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3月下旬,工农革命军3000余人发动桑植起义,攻占县城,成立县革命委员会。4月初,国民党黔军龙毓仁1个旅和湘军陈渠珍2个团联合镇压起义部队,工农革命军连战失利,大部失散。贺龙收集溃散人员300余人,退出县城和洪家关,转移到鹤峰与桑植交界地区休整。周逸群在战斗中与贺龙失掉联系,转往洪湖地区领导斗争。
  5月初,湖南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将湘西北特委并入湘西特委,另在工农革命军中组建以贺龙为书记的湘西前敌委员会。6月,黔军从桑植西撤,工农革命军被打散的部队陆续返归建制,全军又扩大到1500余人枪。7月,湘西前委将部队改名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恽代英任党代表(未到职)。9月初向石门进击,在渫阳、泥沙连续遭敌袭击,师长贺锦斋、参谋长黄鳌等100余人牺牲,部队退回鹤桑边的堰垭、红土坪和梅坪一带,处境极为困难,给养、弹药匮乏,全军减员至100余人。11月中下,前委组织整训部队,整训后,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红四军向宣恩、恩施、咸丰、利川和建始等县展开游击活动,沿途改造、吸收了部分“神兵”武装。同时,贺龙受湘西特委之托,将湘西前委改为湘鄂西前委,领导红军和湘鄂边党的工作。
  1929年1月7日,红四军攻占鹤峰县城,歼敌100余人,成立以吴天锡为主席的鹤峰县苏维埃政府。1月中旬,湘鄂西前委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决定以鹤峰为中心,开辟湘鄂边根据地。红四军分兵游击五峰、石门、长阳等县,消灭反动团防武装,摧毁乡村反动政权。3月中旬,湘鄂西民团联防总指挥王文轩纠集鹤峰、石门、桑植、五峰、恩施、建始、巴东等7县团防数千人,分路进攻鹤峰县城。贺龙指挥红四军主力在各区、县农民赤卫队的配合下,围歼了王文轩部2000余人,王文轩亦被击毙。5月,红四军主力向湖南桑(植)大(庸)慈(利)推进,7月初在桑植南岔歼敌向子云旅1个团大部,接着又在赤溪河全歼向子云余部。两次大捷,共歼敌3000余人,缴枪2000多支,使桑植、鹤峰两县红色区域基本上连成一片,湘鄂边根据地初步形成。10月,红四军回师鹤峰,推动根据地向五峰、长阳、巴东等北线地区发展,全军人数增至4000余人。
  1930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副书记万涛抵达鹤峰,向贺龙传达了中央关于红四军东下洪湖与红六军会师和组建湘鄂边特委的决定。于是,红四军踏上了东进洪湖的征程,并建立了鹤峰中心县委。3月初到4月红四军两度出击,攻占五峰县城,成立五峰县苏维埃政府。7月7日,红四军与红六军会师,红四军更名为红二军,二六军合编为红二军团。
  1932年6月,长江上游“剿共”代总指挥王陵基,一面配合徐源泉“围剿”洪湖苏区,一面派川军二十一军七旅赵鹤部2000余人,纠合宣恩、建始、恩施、鹤峰等县团防,自恩施红土溪分两路侵犯湘鄂边苏区。在强敌面前,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湘鄂边苏区在军事上失利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乌门崖事件”,湘鄂边特委和联县政府被迫退出桑鹤苏区。9月中旬,特委、独立团及地方机关向洪湖苏区转移。留下的少数地方干部在敌人的“清剿”中先后失败,最后只剩下贺英的一支20余人的武装,出没在桑、鹤边界,湘鄂边苏区基本丧失。
  1932年12月,红三军转移到湘鄂边,12月30日,再次占领鹤峰县城。1933年1月2日,一直在桑鹤一带坚持游击的贺英在李家湾与红三军会合。红三军收复鹤峰后,恢复了鹤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湘鄂边游击总队,初步稳定了湘鄂边的局势。1933年2月10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转移至鹤峰走马坪,不久与冬生率领的独立师会师。1933年6月,湘鄂边苏区拥有鹤峰、宣恩、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及五、鹤、石、慈、桑等边界地区约20多个区100多个乡,其范围除湘西方面外,已大部恢复和发展到1930年湘鄂边全盛时期的规模。
  在恢复湘鄂边根据地的过程中,夏曦进行了两次“肃反”运动,使根据地战斗力严重削弱,红三军由9000多人降到3000多人,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常常处于被动。1933年6月初,国民党“湘鄂边剿匪总司令”徐源泉对湘鄂边苏区进行围攻。7月22日,敌占领了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驻地红岩坪。8月6日,敌占领鹤峰县城。湘鄂边苏区再次丧失。
  三、鄂西北根据地
  1928年2月,房县李明铨受中共鄂北特委委派,回房县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春,由李明铨主持,秘密发展李明贞、王守训为党员,建立了房县第一个地下党小组。接着又发展了傅发江等30名党员,建立了中共房县特区委,李明铨任特区委书记。1930年冬,均县、房县两地党组织把自发的农民武装组织起来,成立了均房游击队。
  此时,湘鄂西特委多次来信,要求红二军团返回洪湖,但红二军团前委意见不一致,只决定让段德昌返回洪湖后方担任赤色警卫总队长,红六军军长一职由汤慕禹继任。1931年3月下旬,红二军团前委转至长阳枝柘坪,召开扩大会议,确定北渡长江,开辟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从外线打破敌人的“围剿”。同时,根据中央指示,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均房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军第九军第二纵队。
  4月初,红三军主力自五峰地区北上,4日在野三关、三尖观歼敌1个团,乘胜占领巴东。驻守的川军退回川东,巴兴归根据地趋于稳定。接着,红三军渡江东进,连克兴山、秭归、远安、荆门4城,进击当阳县城,准备由此向江陵、沔阳、监利老区突击,遭到敌重兵顽强阻击,和宜昌、沙市敌军来援,红三军主力被迫撤往远安马良坪地区。5月11日,国民党集结10余团兵力,分路合击马良坪。红军与敌激战数日,突围向鄂西北转战,经南漳、保康抵达谷城,5月16日攻克石花镇,与中共鄂豫边特委取得联系,中共中央应鄂豫边特委的请求,并考虑到洪湖地区正遭受水灾,批准红三军暂留均县、房县地区,帮助创建鄂西北根据地。5月21日,红三军经浪河店北上,攻克均县,然后继续北上,攻打郧阳未克,转入武当山区。6月初,国民党第五十一师李柱中旅纠集鄂豫边悍匪张连三部,分3路向红军发动围攻。红三军在当地群众支援配合下,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后主动转移,6月18日占领房县县城,
  红三军占领房县后,与房县地下党组织相配合,在市民、工人、知识分子中开展工作,组织短期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地方干部。6月下旬,建立了房县县委,调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任县委书记,并成立了中共鄂西(北)临时分特委,柳克明任分特委书记,随后,分特委主持召开房县县委扩大会议,通过政治任务、党的组织任务和妇女运动等决议案,提出全力以赴,开展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同时,红三军各级政治机关协助地方组建游击队、赤卫军,镇压地主、土匪武装,成立工会、农会、妇女会和少年先锋队等群众团体。7月4日,中共鄂西临时分特委和房县苏维埃政府召开了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会后开展了土地革命,并成立了鄂北农民银行。到9月,鄂西北根据地已控制均县、房县全部和谷城、保康、竹山的一部,总面积纵横约250公里,先后成立了3个县、20个区、182个乡的苏维埃政府。
  不久,红三军接中共湘鄂西分局指示信要求红三军回洪湖。为此,红三军在房县青峰镇召开前委会议,决定红三军主力回洪湖,以柳克明为鄂北特委房县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全面工作。由军教导团、政治保卫队、军部特务营和地方武装合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由汤慕禹担任师长,政委朱勉之,坚持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初,鄂西临时分特委接到湘鄂西中央分局指示,要二十五师主力(即原红三军教导团)立刻返回洪湖苏区,去执行“向北发展,与鄂豫皖打成一片”任务。武装力量的削弱,使鄂西北根据地缩小了三分之二。4月上旬,鄂西临时分特委率领二十五师的部分武装、游击队和地方干部,与巴兴归教导二师会合,合编为红三军第四路游击队,撤到洪湖苏区,在监利周老嘴编入红三军预备师。至此,鄂西北苏区的斗争,由于没有留下武装力量和坚持斗争的党员,而完全失败了。
  四、巴兴归根据地
  土地革命时期,湖北省宜昌一带形成的巴(东)兴(山)(秭)归根据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2月,巴东的黄大鹏、张华甫等组建了恩施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西陵支部”,3月举行了著名的“巴东暴动”,成立了恩施地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兴山位于大巴山余脉,为鄂西山区腹地,反动统治相对薄弱。1927年9月,刘子和根据鄂西特委的指示,将兴山特支改建为中共兴山县委员会,县委领导人分赴各地,组织工农运动,建立革命武装,发展党组织。至翌年春,县委下辖平邑、南阳、黄粮3个区委,共16个党支部,党员150余人。1928年6月,秭归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陈家坡支部委员会。是年5月,巴东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通缉的中共党员张华甫、黄大鹏、廖景坤等从江北转移到秭归、兴山。他们会同中共兴山县委领导人、原同窗好友刘子和、刘子泉、白海潜等,在兴山县的黄粮、平邑、响滩、峡口和秭归县的香溪、桂花、马营等地活动。为了加强对巴东、兴山、秭归三县连片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鄂西特委于是年10月派副书记万涛和徐某二人到兴山巡视。11月,巴东、兴山、秭归三县党的会议在兴山县城南回水坨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共巴兴归县委员会,张甫华任书记(后由廖景坤、胡云木接任),刘子和、黄大鹏、潘兆麟、刘子泉、白海潜等为委员。三县联合县委机关设在兴山县城,隶属鄂西特委。巴兴归县委的建立,对推动巴兴归苏区的创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共巴兴归县委建立后相应成立了巴兴归县农民协会,统领三县农协组织,刘子和任主席。1929年8月,刘与陈崇培率16名游击队员奔袭宜昌县乐天溪团防,10月又与万常荣带领队员20人夜袭杨家,县长万曰藩电请宜昌派正规军驻防,鄂西清乡司令部派罗少波带一连人进驻兴山,屠杀无辜百余人,破坏巴兴归县委机关,书记张甫华在转移途中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当月在城西英勇就义。其他成员被迫隐蔽或转移。12月9日,巴兴归县委领导人聚集巴东甘坪召开支部书记以上扩大会议。会后各地打土豪、镇劣绅、分财产的斗争蓬勃发展。游击队、赤卫队出击地方反动团防,连战皆捷。其中,黄大鹏、陈宗培等率领600多人成功缴获巴东团防40余支枪,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西游击大队。
  1930年,鄂西游击大队粉碎秭归团防的“围剿”后,于4月29日首克兴山县城,回师巴东甘坪。5月,巴兴归县委在甘坪正式组建成三县红色政权,巴兴归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后改为县苏维埃政府,下辖11个区苏维埃政府。6月,县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鄂西特委指示将鄂西游击大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十九师,下辖4个连共600余人,活动在巴兴归三县和房县的毗连地区。9月,刘子泉与黄大鹏率部再次攻克兴山县城,使反动当局惊恐万状。与此同时,兴山、秭归部分地方也建立了红色政权,巴兴归苏区不断巩固和扩大,处于军事割据的极盛时期。
  10月,英勇善战的刘子泉,受“左”倾路线的影响而被秘密处死。同时,国民党川军戴天民旅纠聚巴兴归地方保卫团联合“清剿”苏区,县委书记廖景坤、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宋宏墀等被捕牺牲,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被迫迁至巴东小龙。1931年4月,贺龙、邓中夏率红三军从长阳北上渡清江,攻克巴东县城,又分兵转战秭归、兴山县城。贺龙以红三军前委名义指令将红四十九师改编为红三军教导第二师,下辖3个大队,有600余人枪,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后被错杀)。时国民党“长江上游剿共指挥部”刘湘部约两个师的兵力尾追红三军到巴兴归苏区。得知红三军已离境北上,敌军便以三个团和地方反动团防共七八千人围攻红三军教导二师设在万仙洞(巴东境内江北)的后方留守处。留守红军指战员260余人(多数是伤病员)激战18个昼夜,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参加阻击的教导第二师亦损失惨重,被迫撤离巴兴归,游击于兴(山)房(县)边界,和红三军第八师师长许光达率领的二十二团会合。随即开进房县城关与红三军主力会师,通过整编,教导二师一部分编入红三军主力,余部返回巴兴归苏区,9月改编为独立第二团,11月又恢复红三军教导二师番号,在巴兴归苏区坚持斗争。
  1932年6月,留守鄂西北的红三军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率第四路游击队东撤洪湖。留下的少部分原教导二师武装,处境极其艰难,为迷惑敌人,巴兴归县委将部队番号改称为川东游击队,司令员宋文明,政委胡荣本(县委书记兼)。8月,宋、胡等人牺牲,组织溃散,巴兴归苏区丧失。
  五、鄂北根据地
  鄂北根据地,也叫襄枣宜根据地或襄枣钟根据地。位于襄阳、枣阳、钟祥、宜城毗邻地区,靠近豫西南。它是鄂北地区党组织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开辟出来的。
  1928年10月,鄂北地区均、光、谷三县的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心县委。不久,又召开均、光、谷、枣四县代表会,决定成立临时特委。1930年2月,湖北省委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四县临时特委派杨秀谦参加了会议。会后,按照省委指示,由杨秀谦等组成了中共鄂北临时特委。3月,省委派常委聂鸿钧到鄂北巡视工作,组成鄂北特委,并任书记。
  鄂北特委成立后,召开了两次扩大会议,讨论了恢复党组织的问题。此时,秋暴失败隐蔽到钟祥、洪湖一带的余益庵、徐化龙等人,秘密回到襄枣边界,建立了秘密武装,鄂北特委又把以前枣阳西乡及襄东苏维埃区域内遗留下来的武装集合起来,成立了中国红军鄂北第三十五总队部,在襄阳东部、枣阳西部、钟祥北部发动游击战争。1930年5月,杨秀谦等领导的武装斗争,使队伍扩大到200多人,并成立了农民自卫军鄂北总队。5月下旬,鄂北特委对这支部队进行整编,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五总队”,总队发展到400多人。6月25日,根据上级指示,在黄龙垱以北的陶山庙整编队伍,正式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二十六师”。不久,二十六师势力扩大到钟祥北,很快攻下了钟祥北敌最大据点洋梓。自6月到8月,先后经过大小战役40余次,歼敌1300多人,共缴获长短枪330多支,先后建立了一批基层苏维埃政权,初步形成了襄枣宜根据地。
  1930年10月上旬,根据中央指示,豫鄂两特委合并,成立豫鄂边特委,同时成立了豫鄂边革命委员会。10月,湘鄂西特委在监利县城召开了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鄂豫边苏区曾派代表列席。1931年1月初,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洪湖地区的第一次“围剿”的同时,驻鄂北的敌五十一师等部敌军开始对襄枣宜苏区“会剿”。2月底,苏区大部分被反动势力侵占。4月中旬,红三军转战到鄂北南漳一带,使二十六师和鄂北苏区乘机得以恢复。5月,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机关由枣阳翟家古城迁到宜城新街。8月下旬,红三军第九师到达襄枣宜苏区,使襄枣宜苏区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帮助对二十六师进行了整训,提高了军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11月中旬,根据中央指示,鄂豫边特委直接归属湘鄂西中央分局指挥,自此,鄂北苏区成了湘鄂西苏区的一部分。
  鄂北苏区在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 “左”倾路线的严重影响,大搞错误肃反,使革命力量受到严重削弱。1932年1月21日,鄂豫边特委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此时,敌人对苏区发动了新的“围剿”,会议被敌人冲散。2月2日,边区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临时省委和临时省苏维埃政府。4月8日,湘鄂西中央分局派尉士筠到襄枣宜苏区,主持召开了临时省委第二次执委扩大会,改组了省委。会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在襄枣宜苏区得到了深入贯彻。面对敌人重兵“围剿”,分局代表尉士筠一面采取死守硬拼的保卫战,分兵把口,消极防御;一面进行错误的反“改组派”斗争,致使游击军由4月初1300余人减少到170余人。
  由于军事上的失败,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塌台,鄂豫边临时省委也丧失信心,一部分武装转入地下,另一部分与自洪湖突围的红三军会合,编入红三军建制。
  六、荆当远根据地
  荆(门)当(阳)远(安)处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一直是川东鄂西国民党新军阀虎视眈眈、择肥而争相抢占的地盘。因此,当阳、远安两县的反动统治势力强大,白色恐怖严重,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异常艰苦。
  荆当远革命根据地,始于1927年9月瓦仓起义后成立的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和观音区五乡联合办事处,分别坚持到1928年5月和4月。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血腥的屠杀政策,开展大规模的“清乡”运动,大批共产党人英勇牺牲,瓦仓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
  1928年1月,鄂西特委决定,竭尽全力发动宜昌、江陵、当阳、远安、荆门、公安等7县暴动,并以当阳、远安为中心。结果暴动失败,当阳县委书记李超然牺牲。2月,在鄂西特委委员曹壮父和鲍泽英的主持下,重建了县委。8月,在大革命时期任中共瓦仓区委委员的黄冠柏和任中共观音区委书记的傅子和根据中共鄂西特委指示,在荆门、当阳、江陵、枝江四县边界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雷家港、王家洲等地建立了三个党支部。10月初,经中共鄂西特委同意,成立了中共当阳县特支,并成立了工农革命军荆当游击第一大队(亦称鄂西游击第一大队)。11月,中共当阳特支在雷家港子(三区)建立了区委,辖八个党支部,并成立了农民协会。
  1929年春,中共远安县特支负责人黄冠柏参加鄂西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后,回到黄柏寺组建了南(漳)(远)安县游击队。6月,鄂西特委决定将当阳县特支改建为临时县委,傅子和任书记,并成立当阳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辖河溶等六个区农民协会。同年冬,远安县特支在西河等地建立了三个党支部和农民协会,并组建了西河赤卫队。到1929年底,当阳已建立了两个区委,并先后在第一、四、五、六、七区成立了五个特别支部和农民协会,有会员万余人。
  1930年2月,鄂西特委鉴于当阳党组织有较大发展,将当阳临时县委改建为县委,傅子和继任书记。10月,当阳各区农民协会普遍建立,行使苏区行政权力。至此,当阳县以黄家店子、陈家场、雷家港子为中心的荆当江枝边界地区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1年2月,成立当阳县农民协会筹委会。同月,中共远安县特支改建为临时县委,李默然任临时县委书记,辖黄茶、洋坪等三个区委、10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130多名。4月13日,红三军攻克远安县城。中共远安县委在红三军的协助下,先后在南襄城、老君村、芭王店建立了苏维埃政府。5月中旬,贺龙收编了峡口大刀会首杨先芹部100多人,委杨为红三军第七师第二十团第一营营长,配合远安县委打击敌人,保卫苏区。从此,远安县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1年5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成立中共当阳中心县委,傅子和任书记。并成立了当阳县革命委员会,辖7个区、28个乡苏维埃政府。1932年10月,红三军独立师一部经荆门、当阳到达远安与荆当远独立团会合,独立团编入红三军独立师建制,随后进入远安黄茶院,独立师党委决定开辟南(漳)(远)安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共南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11月初,中共南安县委将荆当远独立团第七连与各游击队合编为南安县游击纵队。中共南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了以黄茶院为中心的16个乡苏维埃政府及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和赤卫队。南安县游击纵队和赤卫队在红三军独立师的支持下,在南漳、远安、当阳边界纵横300里的地带四面出击,广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
  1933年1月下旬,红三军独立师奉命撤离远安后,中共南安县委继续领导苏区人民英勇地进行反“围剿”斗争,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南安游击纵队孤立无援,中共南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敌人“清剿”中受到严重摧残,已不复存在,南安苏区坚持到1933年5月止,荆当远根据地才最后丧失。
  七、松枝宜根据地
  1928年,中共鄂西特委书记周逸群和段德昌多次到宜都安福寺等地指导革命斗争,中共宜都县委大力发展农会,组织农民武装。1929年3月,宜都、枝江两县组建成立一支120人的赤卫队,后编入到鄂西游击总队和鄂西游击第二大队,成为创建松枝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骨干。5月,中共鄂西特委决定将宜都县委、枝江临时县委、松滋特支合并,组成中共松(滋)枝(江)宜(都)县委,李盛文任书记,下辖安福寺等4个区委、13个党支部。6月,中共松枝宜县委决定在安福寺地区再次组织饥民暴动,并明确提出此次暴动由饥民斗争转入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但这次暴动遭敌镇压,20余名党员和暴动群众被屠杀,l00多人被捕,党组织受到严重挫折。
  1930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撤销中共松枝宜县委,分别成立中共宜都县委、松滋县委和枝江特支,王雨山任宜都县委书记,统一领导宜都、枝江两县党政军群组织,发展党组织,成立农民协会,搜集武器弹药,组织农民武装。5月,在宜都王畈组织成立了一支100多人的农民武装,在松枝宜地区打击土豪劣绅,杀富济贫,与反动团防斗争。6月,红四军一部到宜都、枝江一带游击,消灭了观音桥郑劲夫反动团防。10月,中共宜都县委在安福寺成立了枝宜游击队,先后攻打了太和场团防和白洋保卫团,活捉并处决了团总汤练池。11月,中共湘鄂西特委派王雨山到宜都主持重建中共松枝宜县委,王雨山任书记,宜都和松滋县委及枝江特支随之撤销。松枝宜县委下辖两个区委、21个党支部和一个党小组。12月,红二军团转战宜都、枝江等地途中,收编了一支农民武装,将其改编为红二军团松枝宜游击大队并授旗,主要活动于松枝宜三县边界及毗邻地区。1931年1月,中共湘鄂西特委决定撤销松枝宜县委,以长江为界分建枝(江)宜(都)县委和松滋县委。2月,中共宜昌特委书记张宗理赴安福寺参加枝宜县委会议,将江北的枝宜县委改为宜都县委,将松滋县委改建为松枝县委,两县委共辖4个区委、3个中心支部、22个支部。
  1931年4月,松枝县委在明月寺召开扩大会议,宜都县委书记徐国炎和松枝县委委员胡伯温等3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洋明区委和洋明区苏维埃政府,周家信任区委书记兼主席。随即,成立了有数百人参加的农民赤卫队,狠狠打击了松木坪等地的反动土豪劣绅,并配合松枝宜游击大队多次袭击了松木坪、周家垴、千佛寺、梅子园等地团防,缴获步枪10多支,解救了被团防关押的革命群众30余名。7月,中共宜昌道委以枝宜游击队为基础,汇集安福寺等地革命武装,在安福寺组建了鄂西游击第二大队,孟伯平任大队长。鄂西游击第一、第二大队在中共宜都县委组织500多名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从9月到12月,先后攻打了罗家河、安福寺、横店子团防,共缴获长短枪80余支,并成立了鄂西游击第二大队江南游击队。
  1932年2月24日,鄂西游击第二大队夜袭江南洋溪团防据点,歼敌一个团防分队,缴枪40余支。3月,宜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主任周勇,行使苏维埃政府职权,机关驻安福寺。在根据地内开展了打土豪、“吃大户”和禁止粮食出境的斗争;军事上开展了袭击川军后方,以牵制川军对洪湖苏区的进攻。日益壮大的红色游击队此伏彼起的武装斗争,为建立苏区创造了武装割据的条件。
  与此同时,中共宜都县委还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了以抗租、抗税、抗粮、抗捐为中心的经济斗争。通过开展以“四抗”为中心的经济斗争,夺回了农民的部分劳动果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信心和党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给地主豪绅予沉重打击。5月,宜都县委改建为中共枝宜县委,宜都县革命委员会也随之改为枝宜县革命委员会。鄂西游击第二大队是枝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地方党组织和农民协会、赤卫队的配合下,先后攻占了安福寺、横店子、罗家河、洋溪等团防据点,并沉重地打击了宜都、枝江、宜昌、当阳四县边界地区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在玛瑙河两岸开辟了以安福寺地区为中心,包括枝江、松滋部分边界地区在内纵横五六十里的枝宜苏区。8月,枝宜革命根据地丧失。
  八、洞庭湖特区
  红军四克华容后,敌人对“江南围剿”日益加强。1931年3月,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逸群召开特委紧急会议,决定成立洞庭湖特区,坚持洞庭湖区斗争。下辖华容、湘阴、岳阳和沅江、南昌、益阳等县沿湖地区,与江北洪湖苏区相互策应,互为犄角,牵制敌人,打破“围剿”。孟庆友任区委书记。特区区委设在四面环水,芦苇茫茫的磨盘州,后迁五港州(位于岳阳、湘阴两县交界处)。
  1931年4月下旬,由江南各地赤卫队合编组成的江右军,在周逸群率领下,从华容东山突进到洞庭湖畔,出敌不意,首先消灭了插旗地主武装团防;接着解决了湖匪吴文善、李竹青等部,又消灭了岳阳杨林所团防;并乘胜在杨罗组织渔民、樵民和农民,大力开展革命斗争。敌人十分恐慌,5月,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派军队大举“清湖”。为避免损失,江右军主力北移洪湖根据地。周逸群亦奉命北返,途经岳阳县贾家凉亭(今君山区许市镇)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留下的武装化整为零,仍活跃于滨湖一带。
  8月,乘湖水上涨,湘敌十九师师长李觉率大军围剿特区。红军伤亡甚重,遂退至江北。秋末湖水下落时,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又派段逸夫、李华容等来特区进行恢复工作。不到两个月,岳阳、湘阴和阮阳、益阳等地革命斗争又蓬勃发展起来。新组建的游击大队达300多人枪,滨湖各县已有32个游击小队,组员700余人。
  1932年3月,特区区委迁至五港。6月,何健重组华容、湘阴、岳阳、南县、沅江、益阳6县联防,乘湖水陡涨,芦苇被淹之际,第三次大规模“清湖”。特区区委委员冯世华带120人枪和300多受难群众,乘船英勇机智地冲过岳阳湖面,安全转移。
  10月,洪湖苏区丧失,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崔琪率地方武装500多人渡江转移至洞庭湖特区,特区实力骤增,共拥有600余人枪。区委组织了磨盘洲会议,决定“加强组织,集结船只,立足洞庭,开展斗争”。会议刚结束,敌李觉部跟踪而至,在磨盘洲展开激战,崔琪牺牲,游击队撤至岳阳县杨林所。不久,沅江县县长兼保安大队长王剑龙又率团防进行围攻。游击队奋勇抵抗,牺牲100余人,突围脱险数十人,在胡光友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
  正在洞庭湖特区处于艰苦斗争之际,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负责人夏曦执行王明的“左”倾肃反方针政策,把一批党政军领导骨干打成“改组派”,肃反中,一批特区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也被杀害,使特区元气大伤。
  1933年3月,洞庭湖水上涨,敌人又叫嚣“联防清湖”,而游击队已处于弹尽援绝的困境。特区区委决定舍舟登陆,从湖区转移到益阳雪峰山。途中,三次遭到团防袭击,游击队被冲散。随后,设在五港洲的特区区委机关亦被摧毁。6月,重组特区区委会,陆续结集失散武装30多人枪,仍在杨林所、武港洲、苍梧台一带坚持斗争。8月,敌人又大举“清湖”,新区委复被摧毁。至此,坚持艰苦斗争达两年多的洞庭湖特区全部丧失。

  延伸阅读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